閒談沉香


歷代香事演變

香,在悠遠的中國歷史中,一直以其優雅的姿態存在史籍扉頁中,它馥郁、清貴、是禮儀、是情趣、也是精神依託,直到現在,依舊是許多人追求的志道。
從遠古時代開始,人們就有焚香祭祀的習慣,是為「燎祭」,透過直接焚燒祭品祈求天神諸靈保佑、息災賜福,當時的祭品主要有三類:植物如黍米糧食草木、動物甚至是人、其三是珍貴的器物如衣帛、玉、陶、石器等。到了商周,史籍上首次出現焚燒香草、香木的記載,除了熏香避穢,還有佩戴香囊的禮制,當時的社會階級制度明顯,貴族們周身有香,用以區隔身份地位,不只要佩香,還要沐浴香湯、啖香食、飲香酒,極盡顯貴。

到了漢朝,由於漢武帝致力領土擴張,開始與鄰近諸國交流,許多異國香料陸續傳入中土,開啟了中國香文化的多元發展:(一)樹脂類香料如乳香、蘇合香的出現讓直接焚燒的熏香方式進展成隔火取香。(二)開始出現合香香方意識。(三)史籍首見沉香記載。(四)中醫醫典確立了以香養生的理論。用香族群仍是在皇室權貴。
魏晉南北朝,香文化繼續蓬勃發展,佩香囊、熏籠熏衣熏被已無法滿足時人對於以香周身的需求,還要調製香粉擦臉傅身,一時蔚為風尚,不論男女皆追捧之。而這一抹香,亦從宮廷飄到了寺院,這個時期佛教與道教興盛,佛教焚香禮佛、道教香料入藥煉丹養生,賦與了香文化撫慰人心的宗教意涵。梁朝名醫陶弘景在《名醫別錄》中將沉香列為上品,這是最早見到沉香入藥的記載。

大唐盛世,國力鼎盛,各類珍貴香料大量輸入,其中,稀缺名貴的沉香不僅可熏可藥,還被用來施蓋亭閣床桌,以示國威,據載,唐明皇為取悅楊貴妃,在興慶宮(今西安市興慶宮公園)蓋了沉香亭,整座亭子都是珍貴的沉香木所建;不僅如此,華清池中亦有大塊沉香木堆疊而成的沉香山子,在水氣氤氳中散發香氣,有如蓬萊仙境。用現在的角度來看,可真是無與倫比地豪奢了。唐朝社會一片繁華榮景,用香不再是皇家權貴的特權,民間豪紳亦爭相奉行,凡禮皆香,香印、香炷應運而生,影響後世最多的隔火熏香方式:埋灰、置炭、銀葉盛香,在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隱的《燒香曲》中現了蹤跡:「八蠶繭綿小分炷,獸焰微紅隔雲母。」從此,熏香技法進入了更精緻的層次。

到了宋朝,可謂香文化的全盛時期,經濟與科技的進步帶動了教育文化的全面發展,不僅皇家貴族與民間豪紳崇尚用香,重文輕武的政策下,文人士大夫地位提升,用香亦為時尚,這時的隔火熏香法已臻成熟,品香更為講究,各式香具爐具愈發小巧,成為文人生活不可或缺的良伴,點香被視為文人四藝之一。北宋丁謂於謫居海南崖州時,實際考察產區,區分不同沉香之優劣,寫下了被視為沉香聖經的《天香傳》,除了記載各類沉香,亦有徹悟人生的豁達,以香明志,讓香進階為一種精神享受,奠定了海南沉香極致崇高的地位。而後的蘇東坡與黃庭堅的機鋒相對「不是聞思所及,且令鼻觀先參」,為香文化注入了「道」的思想,香至此多了一個文人辯證論道題材的身份。蘇東坡在謫居海南時同樣折服於海南沉香的魅力,他好香、用香、也愛贈香,可說是海南沉香的最佳代言人,在他和丁謂的推廣下,單品沉香成為了另一種潮流,影響至今。

經過了宋朝的高峰,香文化到了明朝較無明顯進展,不似宋人的以香為尚,明朝主要的用香方法為線香,以其實用、方便受到青睞,另一個現象是用香回歸宮廷權貴,市井不再有香。清朝亦然,祭祀、佩戴、熏香、入藥,是宮裡的用香日常,相較於身上佩香,清宮更重視的是禮佛祭祀與香藥養生,尤其是沉香,不僅禮佛首重沉香,它理氣活血的珍貴藥性亦被製成沉香丸、沉香散。而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沉香手串、筆筒、文房,說明了清宮廷以沉香木精製成器物的風尚。

簡單梳理了歷朝歷代香事香法的演變,也看到了沉香是如何一躍成為香中明星、引領風騷,它多層次的香氣轉變,只消些許,就有前、中、後三段轉香,花香、果香、奶香,盡蘊其中,一香藏眾香,再加上出香綿長尾韻足,完全擄獲愛香人士的心,莫怪乎有著「眾香之王」的美譽。